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益事业
公益事业

人人可公益,互联网公益的进化论

发布时间:2023-01-04
访问量:569
来源:中仁慈善

 

     “突变,是互联网公益在2022年沉淀下的关键词。公众不再免费使用互联网大病筹款平台,需要依照平台规则支付服务费;观者开始在短视频平台上陆续见识捆绑爱的直播,你的小心心是陈奶奶今天的午餐”……

      当然,越来越多的公众也会看到,与互联网技术深度绑定的公益项目,可以告诉捐赠人属于他的那份善款,去到哪所学校操场的哪一位置,她捐赠的爱心餐在何时在哪个爱心商家,被环卫工人领用……省略号的背后是互联网+公益的无数次尝试。

渠道使命:互联网公益慈善持续规范化

     20228月,关于职业筹款推广人最多抽走七成爱心款的消息,把水滴筹推至风口浪尖,即便水滴筹发布声明表示,筹款中介是部分恶意推广的第三方商业组织运作,但显然平台目前规则制定和风控体系尚不完善,对大病筹款灰色链条未能有效破除。

      网络个人求助,乃至网络慈善的发展一直以来便频现灰色地带。得益于传播的广泛性、入局的低门槛,互联网的渠道价值也在公益领域凸显。即便是个人,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求助

      因此,出现了趁机通过塑造公益形象、传递做好事的暗示,来直播带货和获取打赏的现象,这是否属于公益,又是否属于个人求助,似乎难下定论。面对社会各界加强网络慈善、个人求助治理的呼声,慈善法修订草案(以下简称草案)中有所回应。

     20221227日,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首次审议。在网络慈善方面,明确指定部门,区分慈善信息平台和互联网公开募捐服务平台的功能和责任,规范网络慈善秩序,保障网络慈善参与主体的权益。草案中新增关于个人求助和个人求助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规定,促进个人求助平台健康发展。

工具价值:互联网技术融合彰显创新力

     凭借抖音、B站等受众广泛的传播平台,公益内容的短视频创作迎来高潮。不仅仅是公益传播,公益项目本身的打造也在互联网背景下出现更多可能。

     根据《中国互联网公益观察报告(2021-2022)》统计,民政部指定慈善组织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以下简称互联网公募平台)共30家、互联网公募平台累计筹得善款超350亿元、带动网民参与超510亿人次……

 

     回顾2022,中国互联网公益所表现的能力是在每一次灾难中,民众、政府、第三部门、企业的相向而行,团结能够团结的力量,打破难以打破的围墙,建构前所未有的公益新生态

 

                                                                  文章来源:南方周末                                                             

编者按:

      以网络化融合实现社会服务均衡普惠,针对城乡、区域间优质社会服务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充分运用互联网手段加快社会服务在线对接、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促进优质社会服务惠及更广大人民群众。北京中仁慈善基金会携手爱心企业北京圆心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健康城市数字化平台援建工程”公益项目,致力于将诊疗前、中、后的系列社会服务流程,逐步多元化、标准化、规范化、创新化,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医疗公益服务模式。帮助患者从就医到取药、用药、支付、病程管理、疾病教育和病后康复的各个环节都能获得优质服务。本公益项目计划帮扶100个县级医院,捐赠价值10亿元数字平台系统,推动便民惠民服务向纵深发展。

 

编辑:谢翱鸿

责编:郝卫东

总编:郑一挺

版权所有 © 北京中仁慈善基金会www.zhongrencishan.com 京ICP备202303876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44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