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我会动态
我会动态

北京:20条措施保障“老老人”生活 85.5万人将受益

发布时间:2024-10-11
访问量:403
来源:中仁慈善

10月9日上午,北京市民政局召开新闻媒体通气会,面向社会公开发布北京市“老老人”服务保障政策。北京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郭汉桥介绍《关于加强“老老人”服务保障的若干措施》政策整体情况,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居家照护服务是“老老人”和失能失智老年人养老服务的刚性需求。请问目前我市的居家照护服务工作开展得如何?根据新出台的“老老人”政策,后续还有什么工作安排?

据调查统计,目前我市494.8万老年人中,99%以上选择居家养老,不足1%的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85.5万“老老人”和失能失智老年人中,约有4万人入住了养老机构,占比4.7%;有81.5万人选择居家养老,占比95.3%。可以看出,居家养老更符合老年人的养老意愿,也是我市养老服务工作的重点方向。

自2022年以来,市民政局按照“培育一类主体(以养老特别是居家养老为主营业务、实力强、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市场主体),构建两种模式(在现有机构养老基础上,重点探索创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实现全面覆盖(各类需求及全体老年人)”的思路,开展创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扩大“老老人”居家照护服务供给。

■ 系统梳理“老老人”数量、分布及服务需求,依托市场主体从供给侧设计形成一整套普惠养老服务供给清单,涵盖失能照护、康复护理、助餐助浴、医养结合等7大类158项专业化养老服务。

■ 引导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社区养老驿站以及居家养老服务市场主体,根据“老老人”的身体状况和失能程度,推出不同内容、不同价位的24小时普惠居家照护服务套餐,明确政府无偿提供场地的养老服务机构收费价格不高于本区域平均市场价格,让“老老人”买得到、买得起、用得好居家养老服务。

■ 推动落实市政府重要民生实事项目,依托就近的二星级及以上养老机构、养老服务驿站建设养老家庭照护床位,累计建成2.2万张,为“老老人”上门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等服务。

下一步,市民政局将瞄准“老老人”和失能失智老年人的刚性需求,进一步健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供给网络,持续扩大居家照护服务供给。

■ 加强“老老人”需求调查。建立“老老人”养老需求调查和分析机制,全面摸清“老老人”分布状况和服务需求。依托北京养老服务“一网一端一平台”,利用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实现对“老老人”精准画像和服务跟踪分析。

■ 健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供给网络。统筹考虑区域人口老龄化程度、“老老人”分布等因素,精准布局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依托区域养老服务中心,逐步整合辖区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和康复护理、助浴陪诊、家政维修等各类专业养老服务商,构建以区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为统筹,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为枢纽,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为延伸网点,加盟专业服务商为协同网点,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机构协同,覆盖区、街(乡镇)、社区(村)全域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

■ 强化居家养老服务保障。聚焦重度失能失智老年人居家长期照护服务需求,加强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和供给,规范家庭养老床位适老化改造、居家上门服务标准。强化养老机构对失能失智老年人服务供给,规范设置护理型床位,推动开辟失智照护专区,提高失能失智老年人服务保障能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请问,北京市在推进农村养老方面的难点有哪些?农村养老后续还有什么工作计划?

相对城市地区,农村地区受制于其特有的环境因素,一直以来是本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难点和短板。截至目前,全市农村地区常住老年人131.1万,占全市常住老年人总数的26.5%;农村地区“老老人”及失能失智老年人14.3万,占全市的16.8%。由于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农村地区老年人空巢、独居现象更为突出,老龄化程度更为严峻。农村老年人在经济收入水平和养老服务费用承受能力等方面均与城镇有着较大差距。

近年来,市民政局立足农村地区文化传统、社会基础和特征禀赋,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集体互助、家庭尽责,着力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供给。

一方面,加大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和运营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兴建养老服务机构,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质量。截至目前,农村地区共建成养老机构326家、幸福晚年驿站674家(500户以上农村已实现全覆盖)。同时,今年将在农村地区布局31个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综合统筹辖区内养老服务资源。

另一方面,创新农村养老服务模式,大力推行互助养老,在农村幸福晚年驿站难以覆盖的偏远山区,建设邻里互助点,重点为农村兜底保障对象、高龄、独居、留守、失能老年人提供巡视探访、助餐助行、清洁卫生、农事帮忙、代买代缴等互助性服务。目前,本市累计建成运营邻里互助点807家,更好地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

■ 推进农村互助性养老服务。立足构建完善“乡镇养老服务中心(乡镇敬老院)+养老驿站+邻里互助点”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继续在门头沟、房山、平谷、怀柔等生态涵养区建设邻里互助养老服务点,鼓励通过邻里互助方式为农村经济困难、高龄、独居等老年人提供巡视探访、助餐等居家养老服务,确保农村老年人事情有人管、老年人困难有人帮。

■ 强化基层公办机构兜底保障作用。健全公办养老机构运营机制,稳妥推进公建民营改革,充分发挥公办养老机构兜底保障作用,实现经济困难失能失智老年人愿住尽住、应保尽保。开展乡镇敬老院改造提升行动,支持有条件的乡镇敬老院转型为乡镇养老服务中心。

■ 积极探索多元化农村养老服务模式。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创新“党建+农村养老服务”模式,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拓展农村养老服务阵地,多措并举补齐农村“老老人”养老服务短板。

 

吃饭不便是老年人包括“老老人”面临的实际困难。近年来北京也出台了很多政策,提升养老助餐服务水平。请问,在新出台的“老老人”政策中,对于高龄、失能失智群体,养老助餐服务有什么更有针对性的考虑?

民以食为天,解决老年人吃饭不便一直是我市养老服务工作重点。2022年以来,我们陆续出台实施《关于提升北京市养老助餐服务管理水平的实施意见》《北京市对区养老助餐服务考评办法(试行)》《北京市加快养老助餐服务发展的工作方案》等政策,大力发展形式多样的养老助餐点,优化助餐支付方式,建立老年人就餐补贴和养老助餐点运营补贴制度,重点解决“老老人”用餐问题。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运营养老助餐点2210家,覆盖全市四分之三的城乡社区;累计服务老年人12万人,提供助餐服务2788万人次,其中服务“老老人”和失能老年人4.3万人,提供助餐服务874万人次。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提升养老助餐服务的便利化水平,织密养老助餐服务网络,提升养老助餐服务质量,增强“老老人”群体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 积极构建以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社区餐厅为主体,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为延伸,以及社会餐饮企业为补充的市场化助餐服务供给网络,在保障“老老人”用餐基础上对其他社会人员开放,确保老年餐价格优惠、品类丰富、服务可持续

■ 鼓励社会餐饮企业参与养老助餐服务,因地制宜推行“中央厨房+社区配送”等模式,采取社会化助餐、邻里互助等多种方式,整合物业人员、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快递外卖等相关力量开展送餐服务,持续提升养老助餐服务品质。

■ 与中国银联、北京农商行等部门加强对接,打通体制机制瓶颈,设计开发养老助餐服务板块,完善全市统一助餐平台,推动实现云闪付、微信、支付宝、现金等支付方式多元化。

 

我们发现医疗服务是老年人、尤其是“老老人”的关注重点。请问,目前全市医养结合工作的进展情况如何?下一步有什么工作安排?

老年人尤其是“老老人”身体状况特殊,对于专业医疗服务有着不可替代的刚性需求。近年来,我们积极配合卫健部门加强医疗服务供给,深化医养协同发展。

一手抓医养对接机制,建立健全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120急救转运机构、街道(乡镇)握手机制,有效满足机构老年人就医用药、急救转运等需求。同时将居家“老老人”开具慢性病长处方等服务。

一手抓医养结合机构建设,目前全市571家养老机构中,共有医养结合机构214家,占比超过37%;另外357家养老机构通过医养签约的方式,加强医养结合服务保障。我们着力推动养老机构与社区卫生医疗站点加强合作,提升医养服务水平。

下一步,市民政局将继续配合有关职能部门深化医养协同发展。

■ 积极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居家老年人,特别是“老老人”全部签订家庭医生协议,保持签约医生的稳定性,健全签约老年人基础病等健康信息台账,做实签约服务项目。

■ 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综合医院建立“老老人”紧急救治及快速转诊绿色通道机制。加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老年护理中心、康复护理床位等支持力度,通过医养签约等方式完善养老机构医疗服务功能。

■ 推动一、二级医院转型护理院或增加照护床位,依托区域养老服务中心老年学堂平台,定期组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专家开展养生保健培训,为老年人提供心理咨询、心理减压、情绪疏导等服务。

 

“老老人”和失能失智群体情况复杂,对于照护的要求相应也高很多。请问,北京市目前能够照护这类群体的养老护理员有多少?如何确保这些照护服务有统一标准、即不同的养老护理员能提供相同质量的服务?

养老服务要做的好,养老服务人才的专业性是服务的基础。目前,全市共有养老服务从业人员3.3万人,其中养老机构护理员1.6万人,护理比为1:3左右。

为全方位吸引、培养、用好、留住养老服务人才,今年市民政局聚焦实施增量扩容、提质增效、拴心留人“三大工程”,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培养对接机制、扩大养老护理员来源渠道、分级分层开展养老服务人才能力提升培训、精心筹办养老护理职业技能竞赛、宣传养老护理行业模范典型等多种形式,加快建设一支储备充足、职业规范、稳定可持续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

随着老龄化、高龄化进程不断发展,首都老年人多样化、高品质的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对照护队伍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围绕“引才”“育才”“荐才”“竞才”“评才”“留才”等重点环节发力,为首都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 做实校企合作培养对接机制,引导校企双方通过“订单班”“学徒制”等方式深化人才培养合作,为本市定向输送专业人才。

■ 有序组织开展养老服务人才能力提升培训,做实京津冀养老服务人才培训基地、见习基地,提升人才队伍专业化水平。

■ 依托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打造照护人才“供需对接平台”,让更多“老老人”享受到专业普惠的居家养老护理服务。

■ 高标准筹办养老护理职业技能竞赛,落实优胜者相关待遇奖励,营造“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评、以赛促建”良好氛围。

■ 加大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力度,支持行业协会开展养老护理员社会评价,拓展职业发展路径。

■ 持续选树养老护理行业模范典型,提升养老护理员职业认同、社会认同,向全社会大力宣扬敬老孝老优良传统美德。

版权所有 © 北京中仁慈善基金会www.zhongrencishan.com 京ICP备202303876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4414号